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,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,适当调整部分课程内容;在课程教学过程中,以实践指导理论,理论促进实践,实施内外环式教学方法,外环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按着“实践–理论–再实践–综合设计”的原则;而内环则是在每项实践内容中遵循“教学讲解-实际操作-再教学讲解-再实践”的教学方法,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,锻炼了动手能力,培养了自身的综合素质,形成了“知识+能力+素质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,从而为实现“本科的理论+技师的技能+工程师的设计能力”的人才培养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本课程采用分段式教学,即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始,每学期进行五周的工程实践授课,授课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特点,在实践平台内进行相应的选择,在完成一项实践内容后再继续轮换到下一实践内容继续进行授课;在不同学期内,则在不同的实践平台上进行相应的选择。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先通过基础实践内容的学习,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,对所学课程更加感兴趣,可以带着问题进行理论课的学习,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;学习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,再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工程实践学习,将实践学习的内容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进行理论的升华,最后结合对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学习,进行毕业设计,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综合性实践检验。在实践过程中,以学生实践为主,教师讲授为辅。在授课过程中,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各个工程实践基地的性质,教师适当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,并在讲解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践。 教学指导上,每个班级配备两名指导教师。教师首先对实践内容进行初步的讲解后,布置适当的实践内容,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;在实践过程中,及时指导学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;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集中为学生进行讲解,在讲解前也要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根源所在,启发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,鼓励学生独自去解决问题,然后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;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,一边听课一边进行实践操作。 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、实践报告和阶段考试三部分组成,成绩组成:平时实践成绩占20%;实践报告占10%;每一环节结束后的阶段考试占70 %,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和工程设计能力考试。实践项目有创新,加10%,如有较大创新,可突破此比例。